您的位置:首页 > 本馆快讯
倾听山野蛙鸣追寻溪涧蝾螈,广西动物学家莫运明把“办公室”搬进深山密林
  发布时间:2022-11-22 09:13:24  来源:南宁晚报   作者:陈蕾/文 程勇可/图   


老山树蛙,常见于海拔1390m左右的次生阔叶树和竹类混生的林区内,地面灌丛和杂草茂密;莫氏肥螈,栖息在海拔922~1525m的山涧里,成螈以水栖为主;三岛掌突蟾,出没于海拔410~925m植被繁茂的山区溪流两旁……

它们是生活在美丽广西的两栖爬行动物,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馆长、研究馆员莫运明则是寻找、发现和研究它们的人。今年7月,莫运明荣获“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其长期致力于广西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,与山野为伴,以自然为友,守护广西的绿水青山。

办公室搬进深山密林

在绿树掩映的南宁市人民公园,有一座全国重点博物馆——广西自然博物馆。“我们馆成立于1988年,1989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,我是1989年7月3日到馆报道的。”时隔33年,莫运明依然清晰记得年少时的追求与热情。

彼时,莫运明即将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毕业,由于中学时代就对博物馆工作心生向往,莫运明主动找到广西自然博物馆时任馆长,表明自己的志向。然而,当踌躇满志的莫运明真正入了行,才真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。

收集保存标本、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宣传教育是广西自然博物馆的三大功能,尤其是收集保存标本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工作,但在建馆之初,广西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仅有4000余件,动物标本更是少之又少。

此后,莫运明和前辈们一同深入大山密林,追踪记录动物的踪迹,或是前往渔港码头和岛屿,向渔民征集各类海洋鱼类标本。2003年,莫运明决定主攻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,并积极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,不断累积经验,提升综合能力。

每当春夏之际,两栖爬行动物活动频繁,莫运明时常和同事往大山里跑,伴着一片片蛙声蟾鸣,监测记录它们的鸣叫规律、身体特征、生活习性……一年之中,莫运明几乎有一半时间待在野外,最长的一次连续待了20多天。十万大山、猫儿山、大瑶山、弄岗等自然保护区处处都是莫运明的“办公室”。

危险丛生却甘之如饴

在与蛙类鸣声相关的诗词中,流传最广的莫过于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,稻香和蛙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丰收之景,而对于莫运明来说,山野间的蛙鸣,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,更是良好生态环境的见证。

两栖爬行动物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中间类群,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,特别是蛙类、蝾螈类等两栖动物的栖息离不开水源植被,且迁徙能力弱,若环境恶化会导致其数量减少,甚至灭绝。

“两栖动物经常出没于深山溪流、水塘沼泽或是原始密林之中,且绝大部分都在夜间活动,增加了野外考察的难度。”莫运明回忆说,以前交通不便,只能徒步进山,有时每天要走二三十公里,遇到天气骤变、自然灾害、蚂蝗毒蛇等险情更是习以为常。

2006年,莫运明就曾遭遇一次生死攸关的突发事故。当时莫运明和同事们一同前往十万大山追踪一种生活于山区溪沟,极有可能是新物种的蛙类。在出发之前,天气预报显示当地将有台风登陆,势必增加野外工作的危险性,然而莫运明却不想放弃,因为被雨水充盈的溪沟是观测和研究蛙类习性的绝佳时机。

从风和日丽,到大雨倾盆,莫运明一行人在野外守候了三天,原本就乱石密布、荆棘丛生的溪沟水势渐涨,更形成了一道约4米高的瀑布。待风雨停歇,大家沿着瀑布外侧攀爬而上时,莫运明不慎踩到湿滑松动的石块,瞬间从高处摔落,当场失去意识。

“那时只能就近前往乡镇医院,脸部受伤情况最重,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缝了26针。”莫运明轻描淡写地描述着救治经过,至今他的眉额、鼻翼和下巴处仍有明显的缝合疤痕。尽管野外调查十分辛苦,还要面临许多危险因素,莫运明却甘之如饴,因为每当一个新的物种被发现,并得以进行有效保护,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。

从兴趣到责任的坚守

        从2004年第一次发现广西蛙类新物种——老山树蛙,到2021年发表中国爬行动物新记录种——隐耳蜓蜥,莫运明探索广西自然,追逐两栖爬行动物的脚步从未停歇,对广西已发现的百余种蛙类更是了如指掌,仅凭叫声便能辨别它们的身份。

研究两栖爬行动物,自然不如研究恐龙、古人类等方向热门,但对于莫运明而言,工作不分大小,只有用不用心。他淡然地说:“就像有人研究蚂蚁、蝴蝶,或许某一种类消失了也无人知晓,但至少能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。”

近十余年来,莫运明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,发表广西蛙类新物种15个,以及中国或广西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物种近30个,不仅丰富了我国南方山地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内容,更填补了全球树蛙科刘树蛙属形态特征的空白。

与此同时,莫运明主持完成了广西十万大山等20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资源考察,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,对分布在东南亚山区的蝾螈属的物种多样化进行调查与研究,在世界蝾螈属物种起源与进化方面取得新突破。

如今,广西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数量已达6万多件,并在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科普教育等方面多点开花,而56岁的莫运明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,只要有时间便会带领经验尚浅的年轻人进山“寻宝”。莫运明还积极协助政府和相关部门,参与各建设项目的环保评审工作,提出具体指导和评价意见,最大限度保护广西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。

当被问及保持工作热情的秘诀时,莫运明坦言: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,当你对某些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,就会主动去求知、去探索、去实践。33年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多了一份责任,期许通过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,以及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举措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做好广西“生态答卷”。

来源 | 南宁晚报·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陈蕾/ 程勇可//视频 (野外工作照为受访者提供)

编辑 | 徐雪凝 孙玥 

校对 | 卢小青

        审核 | 王小欢